满族

image.png

   满 族man zu
Ma nch u ethnic m inority group
 

< p style="text- align:center;">& nbsp;

  人口为10682263 人。


  民族概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 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 甘肃、 山东等省区和北京、 天津、 成都、西安、广州、银川 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 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 、凤城、新宾、青龙、丰宁 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 普查统计,满族人口数为10682263。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以前的被称为“无圈点的老满文”。 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 人民 逐渐习用汉语文。现在,只有黑龙江某些边远的满 族聚居村屯,还有少 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 大多数满 族 人民已通用汉语文。


  满族历史有悠久的渊源。其直系 认为为明代女真( 亦称女直),往上 可追溯到隋唐靺鞨、北 朝勿吉、汉代挹 娄与周代肃慎。女真的名称出现于唐 末 五代,当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12世纪初,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领导下,起兵反抗辽朝的奴役,并 建立了金国政权,不久灭辽与北宋,成为与南宋对峙的王朝。金代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后,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绝大多数 已融入汉族当 中。到元代,这些进入中原和散居辽东一带的女真人,与华北地区的汉 族和契丹人一同被视为“汉人”。 仍留住在今黑龙 江省依兰一带的桃温、胡里改 、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个军民万户府的女真人,和分布于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岸的女真各部逐渐演化。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努尔 哈赤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把这些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而成为共同体。


  在统一 过程中,努 尔哈赤把被合并的女真各部部众分别编入原有的以氏族、村寨为基础的生产和军事组 织“牛录”之中 ,并把这种基层组织逐步扩充成为八旗制度。初只设有黄、红、蓝、白四旗,后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各旗的固山额真和贝勒既是本旗的所有者,又 是本旗的最高军事统帅。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成为满族社会的 根本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 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称金国汗。天命三年(1618)以“七恨”誓师,起兵 攻明,数年间先后攻占抚顺、辽阳、沈阳等东北重镇。关于后金政权的性质,学术界较多的人认为是奴隶主政权,也有人认为 是封建政权。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下令实行“计丁授田”及稍后“分屯别居”等措施,在汉 族封建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后金太宗天聪九年(1635)正式改女真为满洲。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八 子皇太极继位,于崇德元年(1636)改 国号为“大清”。随着辖属的蒙古归附各部与汉人俘降人众日益增多, 先后增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和满洲八旗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进一步推动了满族社会的进步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军事力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顺治元年(1644)清军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从顺治初年到康熙八年(1 669)明令停止“圈地 ”,以后几年间满洲贵族“圈地”仍未完全停止,总计入关至康熙八年,满洲贵族在畿辅各地强制推行3 次大规模的“圈地”,圈占汉民田地 17万多顷。与此 同时,相继推行了剃发、易服、投充和逃人法等民族压迫和奴 役的 政策,一时加剧了满、汉之间矛盾。清圣祖玄烨亲政后,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永停“圈地”,奖励垦殖,整顿赋役,兴修水利,大规 模地治河治运等。推行这些政策、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获得比以前较好的生产条件,全国的社会 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而使满族在 发展经济、文化和巩固祖国边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p>< p>
  从康熙初开始到乾隆初年为止的80年间,仅辽宁地区 满族和汉族人民耕垦的土地面积,就增加了5倍多;吉林、黑龙江开垦的土地也日益增加,耕地面积达61万垧之多。由于大量满人进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人移往东北地区,迄至清王 朝被推翻以前,东北3省满族的农耕技术水平和山 海关内汉族地区日益接近或趋于一致。这就使东北地区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余 粮供应关内,而且有 大批大豆远销国 外。其他如柞蚕、 人参、鹿茸的产量也有增加。 这些都是满、汉各族 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的成果。


  在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外国侵略方面,清朝前期的功绩不可否定。从康熙初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通过平定“三藩”与准噶尔部贵族分裂集团,以及统一 台湾等国内战争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特别是通过历次制止外国侵略的 自卫战争,巩固了中国的边疆;又根据各地区不同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 括中经雍 正一朝 对西南各省进 行的大规模“改土 归流”,确定了对全国各 地区由中央直接派员进行管辖而又适合各地特点的地方行政制度。因而,在鸦片战争以前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不仅有明确的疆域范围,而且有 完整 的稳定的地方 行政制度,对巩固和确立中国统 一和领土主权,起了关键的作用。这是中国各民族共同树立的伟大历史功绩,同时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处于组织和统帅的历 史地位,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p>


  当然,清朝后期,统治者腐败 无能,在帝国主义侵略面前 ,投降卖国,激起了满族人民和其他民族大众的愤概和反抗。终于,1911年爆发了资产阶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 统治。1911年以后,正式称满洲人为满族。


  经济社会文化


  满族祖先以氏族、部 落为单位,栖息在“白山黑水”之间,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 。 历经漫长的岁月,发展了原始农业和饲养业的生产,并创造了原始文化。曾被夫余征服,至三国始与中 原往来,经济进一步发展,从狩猎和渔猎发展到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满族入关后,积极吸收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其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清朝后期统治阶级的腐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奴役 ,民不聊生。解放前,东北地区的满族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生活极为贫困。散居在中原地区的满族人民也 深受三座大山的 压迫、剥削和歧视,许多人改名换姓,隐瞒民族成分,生活朝不保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族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与全国各兄弟一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满 族人民同样享受着民族平等和当家做主的权利,过去被迫隐 瞒民族成分的人,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尽管满族分散在全国各地,而在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会 议中,都有不少满族代表,各级各类满族干部迅速成长,满族知识分子本来 在本民族中所占比例较高,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满族学生数量也较多。在各条战线上,满族中的模范 人物、先进单位不断涌现 ,科技、 文史 、理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新秀茁壮成长。广大满 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积极地与各兄弟民族一道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四化大业贡献着更大的力量。


  在文化方面, 满族对中 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 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 《满文老档》、《满 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 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 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 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 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 文名著,大多有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 等都有满文译本 。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 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 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 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 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艺术推到空前高 峰,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满族人,老舍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还是杰出的曲艺家。他 的作品众多, 而 且脍炙人口。不愧为当代的“人民艺术家”。


  满族崇尚理学,满族大儒 曾 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等书译成满文,以教旗人,其书圆艺术也达到相当高 的境地。从皇帝、王公到一般满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绘事,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镇国悫厚公高塞,自号“敬一道人”,工诗画。《池北偶谈》评他的小景“笔墨淡遗,摆脱畦经 ,虽士大夫无以 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瑶华道人、唐岱、布颜图、麟庆的夫人 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铁保、 永理 是满族著名的书法家,与翁方纲、刘 镛齐名,并称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 的书法, 至今为 书家称道。当代的书法大家启功 也是满族。全国人大常委溥 杰的书法也别具风格。


  满族 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战斗风格。女真人的习俗,“以女年及笄,行歌于 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 《大金国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兴起舞,并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别是在节庆宴会上,主客男女轮番起舞,节奏和谐,一人领唱, 众人皆呼:“空齐”相和。进 入辽、沈后,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 形式。久居东北的满族人,经常举行群众性的歌 舞活动。曾盛于 北京,流传到东北的“子弟书”始创于八旗子弟,为满族人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晚清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满族曲艺 表演艺术家。驰名艺坛的有赵星垣、双厚坪、金万昌、谢芮 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树棠、荣剑尘、常宝馥、连阔如、侯宝林、 关学增等。这些曲艺表演家,其表演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后世 有重 大影响。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 /p>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 精于骑 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 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 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 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 妇女 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满族的饮食, 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 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的 具有独特风 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满族实行一 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 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 ;一般 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 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 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 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 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 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 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 化 作出了贡献。

  满 族的重要 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 代 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 爱珲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有萨满 教。民间萨满又分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祭祀的家萨满 两种,现已消失。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