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的一桩桩事迹、一个个壮举,生动形象地述说着东江纵队在坪山区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光辉革命历史。”9月的深圳秋风送爽,在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里一场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的故事分享会正火热进行着。
今年以来,坪山区委统战部举办“弘扬东纵精神 同心共绘未来——坪山统一战线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全区统战成员通过红色主题教育、重走东纵抗战路、参观东纵精神图片展等,深入了解东江纵队的革命历程,领悟铸就于战火硝烟中的“东纵精神”。
“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令人心潮澎湃”
历史,因岁月而厚重,精神,因铭记而不朽;一行人走进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东江纵队北撤纪念公园以及葵涌侨史馆沿着东江纵队战士抗战的足迹,近距离触摸历史的脉搏,感悟抗战历史的厚重。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纵队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部队,也是华南地区最早成立的一支抗日纵队,被誉为‘华南敌后抗日劲旅’。”讲解员生动讲述了东江纵队的历史,在抗战岁月里,东江纵队以血肉之躯,支撑起了敌后第三大战场的开辟,“东纵精神”也在历代人的传承中历久弥新。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艰苦奋斗、英勇杀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耳边时常回荡着高亢激昂的《东江纵队之歌》,那段硝烟弥漫、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令在场的坪山区统战成员们无不心潮澎湃。
“我们始终与国家命运相连”
走进深圳市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大家驻足于“华侨支援抗战”展区。沧桑的文字记录、黑白的老旧照片、破损的文物藏品……这些鲜活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是以东江纵队总司令曾生为代表的多位华侨战斗英雄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中印刻的历史注脚
曾生出生于坪山区石灰陂村一户华侨家庭,1938年遵照党的指示,从香港回到坪山组建抗日武装;1943年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总司令。
“他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一天军校都没上过,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以一腔热血主动请缨,在东江燃起烽火,走上抗日救亡道路。”课堂上,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东纵史研究专家王勇,通过丰富的图文史实资料,为大家讲述了东江纵队革命史及华侨抗战故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通过募捐、义演、义卖、献金等方式支援敌后抗日武装。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5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后投身抗战。
1939年初,宋庆龄转交给曾生的海外华侨捐款一次就达港币20万元;1940年以前,曾生和王作尧两支部队的军需物资大部分是靠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赠的。
今年以来坪山区借助东江纵队纪念馆“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平台作用和资源优势,不断丰富“亲情中华”品牌内涵,推出“榕树下的侨故事”品牌活动。邀请侨史专家以自然、生动、亲近的方式宣介党史、侨史,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让地域文化浸润人心,形成海外侨胞与祖(籍)国“心灵相通、命运相连”的情感共鸣。
“用历史火把 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硝烟散去,山河重振。望着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屋前,历经战火却仍青葱往常、枝叶繁茂的古树,生于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们也立志将用历史的火把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80年前,东江纵队战士们在这片热土奋勇杀敌,如今我们才能在这里享受新时代的岁月静好,感谢这些舍身为国的革命先辈。尤其是那些华侨先辈,他们在海外打拼出一片天地,仍不忘回报家乡,为家乡作贡献,令人敬佩。”澳大利亚归侨张先生通过本次活动,第一次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看着眼前陈列的老物件他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内,深港澳青少年把对自己、对深圳以及对粤港澳大湾区和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书写下来,共同手绘了长80米的主题长卷,并以“写给未来的一封信”的形式将手绘长卷封存进时间胶囊。
香港坪山青年总会会长周灿明说:“期待将来,深港澳青少年朋友重启这封‘信’时,见证彼此成长,共创美好明天。”40余名坪山区民营企业代表人士来到东江纵队北撤纪念亭,再次重温了1946年东纵主力在大鹏半岛沙鱼涌登上登陆舰北撤山东烟台的情景。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革命先辈英勇的事迹,激励着我们续写新的荣光。”坪山区统一战线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各类主题活动仍在陆续举办。先辈的足迹引领着坪山区统一战线各领域成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同声相应、同“坪”共振,做建设“创新坪山、未来之城”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