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专家昆明共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路径

  编者按:2023年5月11日,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主办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学术交流会在昆明举行,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等知名学者齐聚春城,共同研讨。《中国新闻》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报道,现转载如下。

  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主办、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和云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承办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学术交流会,5月11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总结民族团结进步成功经验,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杨宁出席交流会并致辞。她介绍,近年来,云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时代特征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据统计,“十三五”时期,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了第二次“一步跨千年”;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推进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朱沛丰希望,以此次学术交流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提升做好党的民族理论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研机析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牢牢把握民族理论研究话语权,扎根中国实践沃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话语体系。

  当日的学术交流会上,与会嘉宾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边疆治理现代化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议题进行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延中认为,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需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安学斌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与经验进行分享。他称,云南在实践中,以政治建设为引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生命线,以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金钥匙,以文化建设为动力,以法治为抓手,这些经验值得总结。

  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学学科首席专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 郝亚明提出,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作具有延续性与拓展性的民族团结方略、具有突破性与创新性的国族建构手段、具有超越性与本质性的共同体建设方案,希望多学科的学者共同致力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话语体系。

  昭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若青表示,边疆现代化治理重在治人,治人关键是治心。她提出,通过聚焦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基层基础党建工作,注重法制保障等方式,有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在边疆地区的提升。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边疆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方盛举认为,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的加深,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建议加快边疆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进边疆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五个认同”水平;建设涉边涉外社会治理共同体。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民族宗教教研室主任王珍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要求、自觉传承、时代升华;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具体实践,也是中华民族在人类走向更大共同体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举措;既要以物质基础推动精神提升和社会发展,又要以精神引领物质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