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多措并举促进全州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高位谋划,同心同向推进“三交”。红河州委统战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州委部署要求,结合红河州实际科学谋划各民族团结工作,州委领导深入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传播到田间地头和千村万户中。将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政治考察、巡察监督、政绩考核,不断扩大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扩容各民族交流层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结合红河边疆、民族众多实际,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提升各族群众小康生活品质相结合,在红河州2023年民族工作计划中统筹谋划,完善各项制度规划,为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行动纲要。

  以文化人,同源共流引领“三交”。深入实施中华文化浸润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工程,挖掘讲好1951年,红河州各族各界代表庄严地签订《团结爱国公约》、元阳“民族团结碑”故事和哈尼族与傣族‘牛亲家’的传统等民族团结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深化中华民族形象视觉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等方面,通过一张张手足相亲的笑脸、一个个守望相助的故事、一组组日新月异的发展数据,让中华文化和民族团结故事通过机关、学校、乡村文化墙、公共活动场所等实物实景得到充分展现,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进一步增强。

  宣传教育,凝心铸魂促进“三交”。以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新兴传播媒介,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介推送,有效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蒙自市通过摄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宣传片等方式,通过出租车、公交车、候车厅、公交站台等大众媒体和公共平台播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全国文明城市“双创”共进。突出“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文化旅游特色,在全州4A级以上景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通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李怀秀、李怀福创作的《家园之歌》等优秀作品的传习和传唱,各族群众在旅游场域中接触、互动、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拓展。推进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各中小学常态化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扣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第一粒扣子”。目前红河州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机构3个、教育基地7个、教育示范学校16所、教育馆(室)10个、主题广场(公园)65个,全州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4个、示范单位4个,6个单位、6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创建省级示范县7个、示范单位402个。

  改善民生,共建共享助力“三交”。始终把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辩证把握和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围绕实施《红河州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红河州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工作方案》,把兴边富民行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作为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全州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接续有力推进兴边富民工程落地见效,累计投入资金116.22亿元,其中:投入资金5.8亿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504个。通过实施一大批社会民生工程,有力促进边境地区固团结、促进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发展信心与后劲明显增强。现已建成4个边境小康示范村;概算总投资21.98亿元,49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正逐步建设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流动融居,互嵌互动拓展“三交”。主动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和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居民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大力倡导“来了就是本地人”的理念,逐步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合作、社会服务、法律援助等机制,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社会环境更加稳固。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举办“夏令营”等活动,让边疆各族学生与东中部协作省区青少年及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师生交往交流。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从居住生活、就医上学、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城市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让各民族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云南省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