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山街道:“三个融合”树品牌 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双融互促

  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心愿,把握佘村美丽乡村建设有利契机,推进场地融合、产业融合、宣传融合,不断擦亮“红石榴+”品牌,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双融互促的创新发展道路。

  一、盘活资源、激发活力,以“场地融合”促留客兴业

  红石榴+乡村建设,壮大特色优势。坚持深度挖掘、盘活用好佘村美丽乡村资源,在佘村潘氏宗祠、九龙广场等核心区域打造“红石榴”品牌,形成了红石榴大道、红石榴广场、红石榴家园“三位一体”的品牌核心区,将佘村培育成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石榴园”,实现“红石榴”品牌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

  民族元素+民宿打造,创新开发模式。佘村打造的拥有13栋民宿、65个房间的“古风·行其野”民宿群,年入住游客1.2万人。这些民宿古朴精美、风格各异,并结合民族团结工作,专门设置3间民族元素的套房,将少数民族元素融入民宿体验,让游客尽情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风情。

  群众就业+旅游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东山街道立足佘村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在15个农家乐及小吃摊位引进新疆、宁夏、云南等地少数民族特色美食,每年组织近20名村民开展少数民族菜肴、小吃的烹饪技艺培训,不断增加民族元素对游客的消费吸引力,直接、间接带动当地300多名群众就业。2022年佘村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

  二、资源叠加、深度赋能,以“产业融合”促富民增收

  创设精品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推出“汉服游园”“鉴赏古建筑”等特色文化项目,让广大游客在品味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建设占地100亩的“禾学田园·三牛农场”佘村产学研项目基地。通过农场带动周围有机农业发展,并以此作为黔货出山的窗口,促进贵州山区就业,实现产业兴农、科技兴农、教育兴农、文化兴农和民族团结的有机结合,打造“红石榴+”融入乡村治理的示范版本。

  拓宽旅游业态,深化交流交往。着力扶持与民宿经济相关联的休闲农业、研学、康养、文创等延伸产业,开发泰国风情民宿“岳群青”,以及集餐饮、会务、休闲于一体的“遇见春天”清吧,打造小川藏线、古柏祈福等有民族文化味道的特色旅游观光项目,吸引不少省外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或组织商务活动。

  发挥资源优势,精准培育人才。吸引能人志士围绕乡村规划、发展趋势、乡村文化挖掘、规范化管理等议题,为佘村乡村旅游发展献睿智、谋良策。邀请律师、社会组织负责人、企业管理者等统战对象,为佘村产业负责人开展创业就业、经营法律知识和服务意识等培训,为乡村产业培育更多合格的管理及服务人才。

  三、党建引领、创新举措,以“宣传融合”促同心筑梦

  党建引领,画好“同心圆”。充分利用佘村乡音课题、田园实践课堂、红石榴宣传队、宁姐田间大讲堂等4个特色宣讲载体,宣讲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等内容。结合建党百年,在红石榴广场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 唱支山歌给党听”文艺汇演,推动“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美好心愿的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深化合作,传播“好声音”。积极发挥团体作用,结合乡村旅游,让佘村的民族阵地“动起来”,实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计划、周周有活动。依托央视、新华日报、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推送相关活动,“借水行舟”讲述佘村的好风光、好故事、好前景,让“古风佘村”“红石榴+”的品牌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文化助力,点旺“烟火气”。不断挖掘民风民俗、佘村锣鼓等优秀民间艺术中符合新时代、新风尚的新内涵,推出“梨花节民族服饰游古宅”“重阳敬老村宴”“春跑”等精彩纷呈的文化民俗节庆活动。以少数民族节日为抓手,开展少数民族风情展、趣味运动会、民族知识问答等活动,实现旅游节庆品牌化发展,不断提升佘村整体旅游形象,让古风佘村的人间烟火气越来越旺。

(南京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