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加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 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锡伯族素来以“善骑善射”著称,弓箭在锡伯族群众的心目中不仅是一件强劲的工具,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和吉祥物。古时候的锡伯族聚居地,村村有箭场,家家有弓箭,将获得“神箭手”之称视为无上荣耀。鄂建烨生于沈阳,是锡伯族的一位神箭手,他不但善骑射,更是锡伯族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鄂建烨出身于制弓世家,15岁开始跟随爷爷学习制作锡伯族传统弓箭。制作一张好的锡伯族筋角弓,起码需要一年以上时间。虽然工序繁杂,但鄂建烨依旧严格按照古法制作锡伯族传统筋角弓,其制作的弓箭因质量上乘而广受传统弓箭爱好者的好评。他告诉记者:“在制弓之余,我还开办传统弓箭俱乐部,并积极参加各种射箭比赛,力图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目前,沈阳市共挖掘整理69个市级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涉及民俗、体育游艺杂技、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音乐和民间文学等8个类别。其中,锡伯族民间故事和喜利妈妈信俗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初春枝满族剪纸、那氏旗袍制作技艺等1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沈阳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沈阳市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以非遗传承人为抓手,每年支持不少于3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每年在社区、学校、企业等不同层面设立不少于1个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基地,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每年举办少数民族“非遗”专项展览、文艺展演、“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活动,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和全市性的大型活动中设立少数民族“非遗”展台和互动区,多角度、宽领域开展宣传展示。依托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每年开展不少于3次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推介宣传,增强全社会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以传统手工艺为切入点,每年支持1-2个项目进行实体转化,推动非遗文化的应用和发展。每年在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示范学校、试点学校中开设剪纸、刺绣等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课程,举办“非遗”文化展览,组织学生参观“非遗”传承基地,在青少年群体中扩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民族乡村为新阵地,每年支持1-2个项目在民族乡村建立产业化基地或完善产业化设施,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充分利用舞台展示、项目宣传、产品开发等不同创意形式,探索“非遗+”文化、旅游、互联网等模式,促进少数民族“非遗”创新性发展。

  下一步,沈阳市将采取加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基地建设,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群众文化节,组织拍摄专题宣传片,支持“非遗”开展网络直播等措施,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沈阳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