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

< p style="text-align:center ;">image.png

基诺族ji nuo zu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n bsp;

  人口为约20899人。

  民族概 况

  基诺族自称“基诺”,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 族”。主 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根据200 0年第五次全国人 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数为20899。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 族文字。

  基诺乡旧称为基诺山,清代文献写为攸乐山,都是以基 诺族 自称而得名,足见基诺 族是当地的古老居民。有关基诺族的汉文记载始于18世 纪。基诺山因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即有汉族商人进入,推广种茶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雍正七年( 1729),清朝在基诺山思通(今司土寨)设攸乐同知,筑了砖城,驻军500人,欲在这里建立滇南重镇,但 时隔6年因瘴气厉害而裁撤,此后只在这里委任基诺族首领为攸乐土目。 后来傣族土司统治 基诺山区。中华民国时期,国 民党地方政府在基诺山委任 保甲长,保甲长与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诺头人相结合,主要职责是为国民党地方政府催缴贡赋。1941年10月 至1943年4月,基诺族人民为了反抗国民党地方政府的残酷压榨,在操腰的领导下,团结哈尼、瑶、汉等 族人民,同国民党地方政府的军队进行 了英勇斗 争,最 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车里县长撤职查办,3年内未在基诺山征税。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还 保留着许多古俗。如血缘婚的遗迹依然存在,有的村寨并不禁止氏族内婚;有的村寨禁止氏族内婚,但不禁止氏族内的恋爱 同居。母系氏族公社的遗俗也相当多,平时只有母亲才有权为生病的子女杀鸡 “招魂”;在上新房的仪式上,第一个 手持火把登楼点燃火塘的是氏 族内最年长的女性;村社长老虽已是男性,但 他们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时代的 称号——“左米尤卡”,即村寨的老奶奶。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大约 有300 余年的历史。个别村寨在20 世 纪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楼,这个父系大家庭公社虽然共居一处,但分居各房间的小家庭却又是个 体经 济,单独生产和消费,呈现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过渡状态。这些原始社会古老遗迹可谓基诺村社的特 点之一。

   基诺族 农村公 社是由不同氏族成员 共居的地缘村落( 巴朵寨除外),每个村社就是一个独立的村寨。村社各 有其标有传统界 桩的土地界限,界内的土地归村社所有,他人不可侵占。土地所有制的基 本 形式是村 社公有,其内部占有形式则分为村社共有、氏族或父系大家族公社公 有、个体家庭私有3种,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在农业生产中盛行换工互助,狩猎 中盛行原始平 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原始租佃、雇工、借贷关系已经发生,但并未出现不劳而食 的剥削者。村社 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长老 叫卓巴,次为卓生,他们由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年长者充任,其职责涉及村社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基诺族 以刀耕 火种的农业为主,农具基本上是铁制的,有砍刀、镰刀、小手锄 等。主要农作物是 旱稻、玉米,种植棉花也有较长的历史,盛产香蕉、木瓜等亚 热带水果。基诺山是出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大牲畜有黄牛 、水牛,但不用来耕地,而用以祭祀和肉食,还饲养 家畜家禽。种茶、制茶业有一定发展 。采集 和狩猎仍是基诺族一项重要的家 庭副业。手工业还没有和农业分工,主要在农闲时进行,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派 工作队进入基诺山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和文化,使基诺族社 会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直 接过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因地制宜,实行多种 经营的方针,采取以林为主 ,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现在改变了过 去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 方式,兴修了水库。建起了水电站,基诺山寨有 了电灯。 开始使用拖拉机,农产 品加工也用了 机器。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在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加。文教卫生 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多数适龄儿童能入学读书,还有一些青年在大专院校深 造。乡建立了卫生所,保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文化艺术

  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 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 传说、故事和诗歌。在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玛 黑和玛妞 》、《女始祖尧白》等。前者叙说的是基诺族的创世纪,洪水故事 和兄妹成婚。 后者叙说的是尧白造天地后,撒茶籽在基诺山,使基诺族以种茶谋生。民间故事有反映纯洁爱情的 《两个小 伙子》,有反 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宝刀和竹笛 》、《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基诺族诗歌 分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种,反映的内容广泛, 格调含蓄 而真切,生活气息浓郁。

  基诺族民间音乐也 相当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主要乐器有口 弦、“毕 吐鲁”——二洞箫和二胡、“七柯 ”(用7个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硭和钹等,基诺族人民喜爱歌舞,从小学习传统曲调,成年即兴填词,对歌。在节日和一些重大仪式期间 ,载歌载舞,舞蹈动作一般较简单。

   基诺族还有精湛的刺 绣艺术和竹编工艺艺术 。基诺族妇女在衣饰、挎 包、手帕 及送给 情人的腰带上,刺绣上精美的图案,做工精致,花纹匀称。< /p>

  风俗习惯

  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 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 穿宽大的棉 布白裤;女子头 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7色纹饰的短 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 下穿黑 白刨相间 、镶边的短裙。基诺族主食大米,佐餐的食物主要是 妇女采集的野菜 、野果和菌 类及其自 产的蔬菜瓜果。肉食以牛、 猪、狗、鸡为主,男子猎获的动物也是肉食的主要 来源。基诺族的房屋建筑过去是“干栏式”的竹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渐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顶“竹楼”, 代替不结实又不利于防火的茅草顶竹楼了 。

  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很少离异,过去仍保 留着某 些 对偶婚和群婚残余。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 礼”之后,即取 得了谈恋爱的资格。在劳动中对歌,并用树叶为 信约定相会的时间地点;待两人情投意合后,即可 同居。一般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举行婚礼。举行 婚礼时,必须长老亲临。新娘婚 后5日归家,过几天才返回男方家长住。

  基诺族的丧葬一般实行土葬,挖独木为棺,葬于公共墓地,不留 坟冢。死者生前的全套生产、生活用品, 作为殉葬品,富者还埋入一铜锅银子。墓表搭盖 竹楼,内设竹桌,死者家属每天到竹房 献饭 3次,祭供1—3年,然后拆竹房。由于公共墓地很少,又不能随意扩大,故 基诺族有在前人墓穴 中埋入新棺 的习俗。孕妇、精神病患者死亡,实行火葬。基诺族夫妇不 合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基诺族过去盛行祖 先崇拜,相信万 物有灵。巫师有两种,一为“布腊包”,一为“莫丕” 。遇有灾祸降临,请巫师杀 牛、猪、鸡、狗祭 鬼神。巫师会 比较简单的占卜术, 并兼 行草医。 “卓巴”、“卓生 ”(村社长老 )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动时,往往举行剽牛仪式。 基诺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祭大 奄(龙)”、“火把节”、“新米节”租过年。过年时间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卓生”决定,当“卓巴”擂响”(大 鼓)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全寨男女老幼 就涌到“卓巴 ”、“卓生 ” 家旁边载边歌载舞,欢庆新年的到来。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